農達生化合作案例
news center近年來,農資市場可謂是很糾結,無論是廠商的博弈,還是經銷商之間的惡性競爭,目的無非是提高銷量、擺脫困境、增加利潤。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服務和承擔社會責任問題,但無論大家怎樣糾結,終落腳點還是要落在農民身上。只有權衡好農民的利益,考慮到農民的接受程度,滿足農民的需求,提高農民的購買力,才能真正撬動市場,做到廠、商、農三者的真正共贏。
從農民角度來看,種地成本的不斷攀升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,以及大宗農產品連連出現滯銷,種地效益低下,始終成為影響農民種地積極性是否能提高的重要因素。近兩年來,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,農資價格只升不降,農民對于種地,就像手捧一個刺猬,拿不住,撂不了,農民種地積極性更是難以提高。
山東省五蓮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區縣,主要農作物是春花生、冬小麥、夏玉米。瘠薄丘陵地塊占了很大的比重,農業基礎設施薄弱,農民種地主要是靠天吃飯,效益低下,遇到春旱年景,幾乎連本都保不住。像春花生米價格2016年開秤價格為8.60元左右/公斤,而后越收越高,高時達到9.00元/公斤,而2017年同期收貨價格為6.40元左右/公斤,一下直降2.20元/公斤。農民惜售,盼著日后價格能夠反彈,直到2018年年后,價格毫無反彈的跡象,農民還是不舍得賣,一直壓在家中。不是農民貪心,他們算算投資、出的力,他們心不甘呀!玉米價格也一直在1.5元左右/公斤徘徊。
再比如種植冬小麥畝成本:復合肥170元左右,有些較好的地塊,農民還要再加施一袋有機肥100元左右,麥種45元,農藥30元,耕地100元,澆地100元,收割脫粒80元,不算人工費、不算平常管理,只是大體估算畝成本就是625元,遇到好的年景畝產能達到800斤左右(特別好的地塊能收1000多斤),折合人民幣900元左右,減去投資畝收益為275元左右。如果按人工費100元/天計算,種地就是賠本的買賣。而那些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塊,多也就是能收三五百斤,要是遇到特殊的干旱年景,很多山領地幾乎絕產。
農民之所以“收不收年年種”,就是為了能保住口糧。農民算算賬,種地收入還不夠化肥農藥投入的錢,他們哪來的積極性?
據經銷商老李說,過年他回家期間,圍著他們村莊外圍轉了轉,發現坡里的撂荒地到處都是,過去那些靠山根的地,道路稍微有些不好,沒有水澆條件的耕地,全被農民撂荒了,地里全是草,根本看不出是耕地的樣子了。這在前些年誰舍得撂荒?過去那些沒事做到處開荒的也不饞地了,光人家撂荒不種的,他都撿不過來。
盡管國家每年都在增加對農民的種地補貼,但由于在實際的操作中,在很多地方這種種地補貼,實際已經變成了按人口均攤的一種“福利”,即凡戶口在本村的農民無論是否種地,村會計按人頭平均上報種地畝數,所有農民所得補貼相同。而這種均攤法卻人為的攤薄了實際種地農民的補貼,使那些根本沒有種地的農民也得到了相應的補貼。
面對農民高投入低產出的現實,筆者覺得廠家和經銷商應該回歸理性,讓農資價格保持在讓農民接受的程度。廠家不要故意炒作,經銷商、零售商不要加價太高。
像眼下很多廠家早已經開始運作玉米夏追市場。
從近幾年山東部分夏玉米播種地區的夏追用肥市場的情況來看,農民實際購買到的這類復合肥價格相對較高。
在山東省日照市的多家農資店了解到,40%含量的這類高氮型復合肥,氮磷鉀為20-10-10或30-5-5,像這類復合肥的零售價格大多為120元/袋(40公斤),折合成噸價就是3000~3200元/噸。這還是相對那些正規大廠的一些高端報價而言。而相對于那些低端報價的小廠貨來說,零售環節的加價還要高出許多。
在某村一農資店看到一種玉米追肥,總養分含量為25%(氮磷鉀為25-0-0),說白了就是一種單質氮肥。零售商進價一般為60元左右/袋(40公斤),因為該肥的包裝袋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玉米棒子,故意誘導農民。農民看后覺得非常符合做玉米追肥的需要,盡管零售價格卻高達100元左右/袋(40公斤),但卻受到很多不明真相農民的認可,賣得非常火爆。據說該價格是該肥專賣店統一制定的零售價格,還有個別地方該種復合肥還賣的價格還高。
這種失去理性的(簡直有點喪心病狂)無端加價不能不讓人乍舌,農民的實惠從何而來?
我們知道,化肥是一種比較笨重的商品,在運輸過程中除了運費之外,還有裝卸費用,從出廠到經銷商,再到零售終端,要經過幾個環節,后才能到農民手中,這里面的確需要一些正常的費用支出,水過地皮濕,這里面的確有個利潤分配問題。
但如此懸殊的批零差價到底落入誰手?
整個行業不景氣,使廠家難以為繼,中間經銷商也叫苦連連、生意難做,零售終端也唉聲嘆氣,銷量萎縮、利潤看薄,那么如此高的零售價格又是如何炒作上去的呢?是否是大家因為銷量越少,就越抓住高價不放?近年來,全國各地都出現零售商扎堆經營農資現象,是否與此有著很大的關系?每到農忙季節,化肥零售商更是遍地開花,有很多小賣部兼營復合肥,有些收糧食、換面的小販也賣復合肥,一些村官也參與到賣復合肥的行列當中,一些忽悠團更是拉網式的掃蕩,可以說,這種零售終端高暴利是導致農資經營扎堆的一個大原因。
目前,的確有很多廠家試圖通過直銷、連鎖等形式來減少中間環節,讓農民能從中得到實惠。這無疑是一些積極的做法,出發點是好的。既如此,為何一些專賣店的零售價格依舊不菲?
其實調查的一些數據就是來源于一些專賣店或直銷店。這里面自然有因為物流、倉儲、推銷人員本身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外,是否還是因為專賣、直銷,市場就保護的好,就更有了在局部形成壟斷的優勢,所以就可以不顧忌農民的利益、不顧忌農民的承受能力任意高價稱雄了?
還有近年來很多廠家通過建立所謂的樣板田、示范園以促進產品銷量。不過這類的樣板田、示范園無一例外的都是通過廠家提供大量或是超量化肥堆積起來的,無疑都是要靠高投入或超高投入才能實現的。
因此對這類觀摩會是否能夠真正讓大多數農民認可、或能夠大面積、大品類復制產生懷疑,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很多現場會當場很火爆、農民也說好、事后遭冷落,農民根本不會買你的帳?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根本就不想投入這么多,他覺得這樣做不值得、不劃算,因為農民心里有一筆自己的帳。
近年來很多廠家都在搞這類的示范園、試驗田等,要么讓農民現場觀摩,要么讓經銷商參加,期間專家授課,業務員推銷,還有酒有飯,臨行還有贈品或抓獎,規模可謂宏大,場面可謂熱烈。但效果如何?
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,到底會給農民帶來多少收益?多年來有關農產品過山車的事件實不可謂不多,從“豆你玩”“蒜你狠”到“糖高宗”,再到新疆的土豆滯銷,山東的大白菜爛在地里,這一切的一切實在不該讓我們無動于衷。這些問題的出現雖說我們不能改變它,但至少我們應該理智的對待他,好是盡可能的回避它——理性投資,理性回報,不要期望值過高,很多人想摘下月亮玩玩,但月亮不是一直就高高掛在那里嗎?
廠家應該做的不是誤導農民怎樣增加投入,怎樣多使用化肥,而是要研究怎樣提高農民的產出比,怎樣真正提高肥料的利用率,怎樣教會農民把投資掌控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,即盡可能用合理的投入得到合理的回報。像這種靠大肥量堆積起來的樣板田,實在沒有推廣的價值和必要,這也與我們減少化肥使用量,科學環保的理念背道而馳。
廠家之所以熱衷于這種推廣示范,無非就是為了提高其產品銷量,他們采用的方法,大多打著新型肥料的旗號,能夠增產明顯等等,說白了就是故意誘導農民加大化肥使用量,使用量多了,增產不就明顯了嗎?再就是這種新型肥料具有解磷解鉀固氮功能等等,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多少多少,說的天花亂墜,故意夸大其詞,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。
該怎樣讓農民得到實惠,其實才是我們廠家、經銷商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,也是大家需要共同擔當的社會責任,這才是終培養好后續市場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