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達生化合作案例
news center
受競爭環境、政策的高壓,有些農資人在尋找改變,有些人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來。
受大環境影響,作為,農資行業親民的人——農資店,日子也同樣不好過!跌倒了爬起來、如果爬不起來再也沒有機會了。
轉型!改行!升級!已經成為這幾年農資店主旋律!
接下來,我們通過4個農資店轉型案例,看看農資店轉型的趨勢與方向在哪里?
1、直接改行,農資店老板轉型成農場主
受農資利潤困擾,從乙方轉變成甲方,從賣農資的變成買農資的,直接改行也成為農資店轉型的方向。
2017年,浦藝返鄉開了一家農資店因為需求量大,生意越做越好,年均收入8萬元以上。但近年,農資店的效益大幅縮水,生意一年不如一年。
干不下去的遠處除了同行競爭之外,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種糧大戶、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都同農資廠家直接聯系,廠家以出廠價送貨上門,農資店的銷量越來越小。
于是,浦藝直接關掉農資店,流轉了40多畝土地開始再生稻試種,通過學習終于掌握再生稻試的種植方法、并獲得了很好的收益。
于是2014年,他流轉田地400多畝,注冊成立了“臨澧縣藝龍家庭農場”。浦藝堅持科學種植、綠色種植、生態種植再生稻,還借助物聯網技術開展可溯源,提高用戶的信心。他的種植規模從 年40畝、第二年400畝,擴大到今年的518畝,并輻射帶動周邊鄉鎮100多農戶種植再生稻1500多畝。
同時,浦藝還涉足水稻加工,其加工生產的“藝龍稻米”,晶瑩剔透,香潤可口,遠銷長沙、深圳等多個城市,年利潤達30多萬、遠遠超過當時農資店的盈利。
2、背靠大樹,農資店借力互聯網
其實,當下農資店都是夫妻店,吃的是回頭客。
如何借助互聯網轉型?90%的農資店都是與電商合作,農資店借助電商渠道成為其線下店,結合電商的資源優勢服務當地的農戶。
何北廊坊固安縣邢敏經營著一家農資店。2015年,邢敏嘗試了“網購”,這種在村里還十分新鮮的購物方式給了他良好的體驗,于是他決定成為一名農村電商推廣員。
邢敏在自己的農資店里安裝了電腦,從親戚朋友、到街坊四鄰、再到原來的客戶,越來越多的不了解互聯網的村民在他的幫助下體驗了網購,他的小店也和一些電商建立了聯系,轉型為電商的農村合作點。
之前,鄉親們來找邢敏主要是買種子化肥等,而現在農資店里每天發出的則是家電、化妝品、日用品的電子訂單。
隨著小小農資店的“互聯網升級”,當地村民的購物方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。
3、升級!農資店從賣產品到賣服務
農資店的出路在服務,服務的升級解決農資店競爭力和吸引客戶的問題。農資店不僅僅是賣農資產品,還是農戶的農技幫手。
全國供銷總社在溧水試點推行的“莊稼醫院”為現有農資店升級而成,采用“店院合體”模式經營,即店門面除了為農民提供化肥、農藥、種子、農機具等農資外,還專門聘請農業技術人員開展坐堂問診、測土施肥、開方配藥、蟲情測報、指導防病等活動。
4、傍大款!農資“夫妻店”轉型直營店
農資店無論從資金還是能力上都非常弱小,因此,要做的就是“傍大款”,護著投靠有實力的農資企業,由“夫妻店”變成品牌“直營店”。
楊海濤自1997年開始從事農資銷售,憑借自己良好的信譽和口碑,夫妻倆的農資店經營得紅火,但農資銷售中存在的賒銷問題讓他犯了難。
目前,農資店已經陷入“不賒賬無生意”的困境。因陷入嚴重的賒銷困局,楊海濤經營了16年的農資店被煙臺某農資公司承包租用,設為其公司下屬的直營門店。店面交給總公司經營,并派來專業團隊進店管理,每年除了付給我一部分租金,還聘請我做直營店的顧問,可是省了不少心。
轉型之后,楊海濤的農資店采用會員制,根據農戶個人意愿,對進店購肥的農戶免費辦理會員手續,成為門店會員,不僅可以免費使用由公司統一配送進店的拌肥機、電動噴霧機、彌霧機等農機具,還可以參加店內組織的專家技術講座。同時,會員花錢買肥,實行積分累計管理制度,“按照會員不同額度的積分,購肥時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。于是,該店會員花錢賣農資產品的積極性提高,資金回流也逐步增加。